腋下異味、多汗
臭!臭!臭!舉手時腋下散發出令人暫時停止呼吸的氣味~怎麼辦!?
亞洲男女有腋下異味困擾,比例分布可是十分高的,就算是大明星也常會拍到腋下多汗的冏樣…
腋下異味的正確名稱叫腋臭症,主要是由皮膚介於真皮與脂肪層的「頂漿腺」的分泌物被毛孔中細菌代謝分解所產生的特殊氣味。
腋下異味是如何產生的?
人體的汗腺有兩種,一種是外分泌腺,又名小汗腺,分佈於全身,分泌汗水以排除體熱,與體溫調節有關。
另一種是頂漿腺,又名大汗腺,主要分佈於腋下和鼠蹊部等周圍,分泌黏稠乳黃色的液體,與體溫調節無關,但與個人體味有關。當頂漿腺的分泌液被腋窩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後,會產生一股惡臭的味道,即所謂的『狐臭』。
美人也難逃這『腋』關
美女怕出糗第一名不再是怕走光,而是怕腋下多汗、溼一片!更讓人止步的是,腋下養了一群狐狸,散發生人勿近的氣味!別讓多汗與腋下異味毀了美女形象,有美麗的臉蛋也要有美麗的儀態~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吧!
腋下異味,停。看。聽
隨著天氣逐漸的炎熱,身體的味道也會特別濃烈,不少人因此而相當苦惱,進而害怕與人近距離說話,影響社交生活減少機會。尤其夏天一到,皮膚科門診就會充斥為了腋下異味、跟多汗所苦的病人。用止汗劑應該是最方便的解決惱人流汗方法,但只適用於輕微腋下異味患者,市售的止汗劑其實有分:純止汗功能的止汗劑,和止汗+體香劑的複合配方。而部份止汗劑加入香料,若是皮膚敏感者,使用後可能會引起皮膚不適,甚至引致接觸性皮膚炎。然而,即使一般正常肌膚,常常使用止汗劑也會造成身體的負擔,有的嚴重會影響正常排汗亦阻塞毛孔。
腋下異味治療方式
實腋下異味是可以處理的,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,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,在目前的科技下,腋下異味的治療有以下方式:
一、 肉毒桿菌注射
接受肉毒桿菌注射,早期對於害怕侵入性治療病患而言,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 由於肉毒桿菌素可以阻斷支配汗腺分泌的神經,注射於腋下可以減少出汗及頂漿腺的分泌。
★ 對小汗腺效果佳:
可有效抑制汗水分泌6-8個月,但施打必須高度技巧打對層次,效果才會明顯持久,打太深太淺效果都不好。
★ 對大汗腺(腋下異味腺)無直接效果:
但是當汗水受抑制時,體味的發散也會大幅減少,可以減低腋下異味的異味感。
研究指出,第一次的注射藥效可以持續最長八個月,最久的甚至長達一年,雖然只是治標不治本,但仍提供一個安全的治療方式,只是注射肉毒桿菌隔一段時間又需要接受治療,反覆施打實在不經濟、很傷荷包。
二、傳統手術去除汗腺/頂漿腺
傷口疤痕約5-7公分,治療時必須把皮膚翻開,因此術後照顧不便,恢復期長,有可能造成皮膚癒合時疤痕攣縮,而造成手臂無法舉高。以往對於腋下異味狀況較為嚴重的患者,或接受其他治療卻效果不彰的患者,還是會選擇用傳統手術去除法。然而,其術後傷口較大,疤痕至少5公分以上,不僅照顧比較麻煩,還會留下明顯的傷口疤痕,甚至常會被誤認為做過隆乳手術。修復風險極高,癒合實在不容易,照顧不當或體質較易發炎,萬一皮膚壞死,手臂還會舉不起來!但是,隨著科技的進步,現在此種方法已逐漸少用了。
三、 旋轉刀除腋下異味
旋轉刀手術是利用內視鏡器械,配合抽吸的裝置,將旋轉刮刀由0.5公分長的切口置入皮下,將位於真皮層及皮下脂肪層的頂漿腺、汗腺刮除後,再由導管吸走,同時利用內視鏡檢查真皮層及皮下脂肪層的頂漿腺及汗腺,是否刮除徹底並同時止血。
優點為手術時間快,大約一小時左右,術後馬上可以回家,傷口小,傷口照顧的時間短,恢復快速。 但術後二週內患者雙臂不可抬高於肩膀之上,同時應避免劇烈運動或是出力,而且因為刮刀會分離皮膚,可能會造成表皮壞死或組織纖維化。
四、微創式手術:
微創式的手術主要是破壞造成腋下異味之頂漿腺,但每人的身體狀況不同,頂漿腺的生長及修復能力因人而異,通常療程建議為1~3次。
五、去交感神經手術
藉著停止交感神經過度亢進而得到根治,國內目前大都利用內視鏡,找到交感神經線而作出外科手術的切除。這種手術僅在患者的雙側腋下做一個小於一公分的切口,利用小管徑的內視鏡進入胸腔,切斷交感神經束,患者可在手術後馬上解除症狀,且傷口僅有零點幾公分,術後一段時間後就看不見疤痕。
優點是手術過程簡單、成功率高、復發率低,侵入性甚小。但是,會面臨所謂代償性或轉移性流汗的問題,尚非理想之止汗方式。
六、MiraDry清新微波
MiraDry清新微波的高傳導性能量能夠入侵真皮層與脂肪層交界處(dermal-fat interface region),透過電的磁性性能反射,將能量鎖定在汗腺分布區域,進行針對性能量傳導,有效破壞汗腺不再新生。
● 無傷口
● 修復期短、術後可正常活動
● 一次解決多汗與腋下異味問題、效果持久
不僅可以治療腋下多汗異味,同時熱能還能破壞皮囊,達到去除腋毛的效果,透過MiraDry,皮下汗腺並不會產生任何手術切口。
【小提醒】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3/01/04公告:「『美容醫學』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,如:手術、藥物、醫療器械、生物科技材料等,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,而『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』」。 本資訊無法取代醫師親自關心您;若有副作用等使用問題,請洽醫師諮詢。
※依據衛部醫字第1031660048號、衛署醫字0990262180號、衛部醫字第1031662939號辦理,宣傳名稱與仿單不盡相同(Off-label use);任何療程介紹均以醫師「親自說明」為準,請特別留意